十年爆發式增長:跨境租賃開啟新業務創新拓展
中國融資租賃行業經歷了最近十年的爆發式增長,國內租賃市場競爭白熱化。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過程中,貼近實體經濟,與重資產型工業企業休戚相關的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空間承壓,亟需創新轉型與拓展新空間。在當前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當中,伴隨著眾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跨境融資租賃開啟了新的業務增長空間。
一、國內融資租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1、來自融資租賃行業內部的競爭與日俱增
過去十年中間中國融資租賃取得了長足發展。在2006年末,全國僅有融資租賃公司80家,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80億元,代表融資租賃方式在設備資金來源中所占比重的指標——“融資租賃滲透率”約為1%;據最新統計,到2016年9月末,全國擁有融資租賃公司則超過6300家,合同余額約5萬億元,租賃滲透率約6%。
毋庸諱言,最新證據顯示,行業競爭加劇已使得我國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增速正在放緩。2016年盡管融資租賃企業數量增速驚人,以平均每月300家的速度增加,到9月末較2015年底的4500家增長了超過40%,但業務量并沒有同幅度增長,合同余額較2015年底增長僅約12%,業務量增速明顯低于企業數量增速,同時每家公司的平均業務量下降。
融資租賃行業準入門檻相對其它持牌金融機構較低,來自境內外金融背景和實業背景乃至貿易背景的實力機構紛紛參與期間,融資租賃行業參與者以高速增長,導致行業內部競爭白熱化。當然,由于融資租賃行業同時具有高資本消耗的特點,眾多參與者當中,活躍程度較高、且業務深度和廣度兼具的租賃公司占比僅在20%之內,也就是說約有1000家租賃公司業務活躍,即便如此,這一數字相比較其它類別的金融機構,比如信托公司和財務公司,仍然相當可觀。
2、“供給側改革”使制造業壓力向融資租賃業傳導
融資租賃具有貼近實體經濟的屬性。在融資租賃業務結構的搭建中,一般都要依托有形設備動產,或是設施等不動產,從而引導融資進入實體經濟,可以有效防止金融空轉。這一特質,正好契合了國家對金融業提出的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正因如此,從國家政策層面,近幾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融資租賃發展的政策和安排,比如具有標志意義的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8月31日發布的《關于加快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8號)等文件。
為了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我國實施“供給側改革”,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促使資源的優化配置,融資租賃行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從“降產能”的一側來看,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近年來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大,虧損面高達80%,共同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環保壓力大、科技增加值低,是國家要“壓”和“降”的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的重點領域;而同時,這些行業也是重資產密集行業,是融資租賃深度介入行業,受“壓”受“降”企業承受的壓力直接傳導到了融資租賃行業。另一方面,從國家鼓勵發展的“互聯網+”等代表服務轉型的新興主導產業來看,又恰恰是“輕資產”型為主導,并不是融資租賃所容易介入的領域。
3、“流動性充裕”與“資產荒”夾擊融資租賃
特別是我國經濟當前處于“三期疊加”特殊階段,經濟結構轉型與投資增速下降,不僅使存量設備集中度高的行業和企業面臨“供給側”改革下的生存考驗,同期新增設備投資也要面對增速放緩的嚴峻局面。
全球范圍應對經濟不景氣的量化寬松,加上我國在1990年以來25年間(除1993年以外)長期順差,到2016年6月末積累了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內廣義貨幣M2增速在過去25年間,一直介于11.6-37.3%之間(而同期GDP增速在3.8-14.2%之間),據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底國內M2總量達151.9萬億。國內流動性過度充裕,資金市場與資本市場對資產高度渴求,進入一個優質資產的“資產荒”時期。
原本由銀行信貸資金主導的債權市場空前活躍,資金來源和融資管道極大豐富和活躍,涵蓋了包括信托、資產管理計劃、公募與私募基金、融資租賃、企業債、融資性票據、資產證券化等廣泛的參與機構和林林總總的融資方式。資本市場也通過“明股實債”、“可轉債股權”等結構化債務性安排借道債權市場。所有各種,債權借貸市場競爭白熱化,來自融資租賃市場自身的因素和來自替代資金市場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融資租賃競爭更趨激烈化。
當然充裕的流動性供給對融資租賃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總體來看,給融資租賃行業從負債端帶來便宜資金的同時,更主要的是使得融資租賃的替代性融資產品供應旺盛,對優質融資項目的爭奪更為激烈。這一點,從融資租賃的凈利差不斷收窄可見端倪。
二、融資租賃自身特點適合“走出去”
現代融資租賃本來就是個舶來品。它發端于二戰以后的西方重建,設備制造公司為了擴大銷售和占領市場,對設備采購資金匱乏的客戶采用了融物代替融資的安排,現代融資租賃由此產生。它豐富了自古以來“出租房屋”式的傳統意義的租賃概念,將租賃區分為融資性租賃和經營性租賃,使其含義更為廣泛。從融資租賃自身的特點來看,具備有一些適合跨境開展業務的優勢與特點:
1、通過物權控制跨境風險
融資租賃公司在向客戶融物時,保有租賃物的產權,這一點,和銀行貸款有本質性的區別,銀行貸款即便設定了抵押權或質押權,通常都界定為第三方權利。在一旦出險的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直接取回租賃物,無須通過法院申請判決。而且“物權”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接受和受到保護。
2、融資租賃有利于優化跨境稅務安排
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加速折舊來降低當期稅務負擔,同時,還可以結合全球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稅務政策,在各地注冊SPV公司,來持有租賃物,接受分紅,合理規避高稅率,和減低經營期現金流出。這一點,在飛機租賃市場、船舶租賃市場最為多見,我們可以注意到,愛爾蘭成為傳統的飛機租賃SPV集聚地,而香港和新加坡則成為船舶租賃SPV的集聚地,此外,新加坡和近年興起的我國天津東疆保稅區也在加入飛機租賃行業競爭。我國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并在全國多地推廣,融資租賃企業都紛紛成為各地自貿區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之一。
3、融資租賃可以靈活實現設備的跨境轉讓
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轉讓持有租賃物的離岸公司股權,省去直接轉讓租賃物實物的麻煩和降低成本,使得租賃物在不同國家的投資人之間進行便利化轉讓交易。
三、“一帶一路”引領融資租賃出海
1、中國制造“走出去”為融資租賃出海做了客戶準備
根據我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超過14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3%,超過同期吸收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截至2015年底,中國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外設立了3萬家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即存量投資達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4.37萬億美元。
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的51個國家在2016年前三季度,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0億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老撾、俄羅斯等國家地區。對外承包工程方面,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4100余份,新簽合同額超過700億美元,同比增長26.1%。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和“一帶一路”投資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客戶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工業基礎尚不發達的 “一帶一路”相關各國,為融資租賃行業的出海奠定了客戶基礎。
2、跨境租賃實踐助力“一帶一路”
融資租賃手段在幫助“中國制造”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市場過程中有促進銷售的功能。在國際市場中,我國首先是個制造大國,同時,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巨額快速積累,我國已經成長為一個融資資本大國。從業務實踐來看,利用融資資本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帶動制造業產品出口,特別是資本密集型的高端裝備、船舶、海工平臺等。傳統上,我國支持出口融資的信貸機構依靠進出口銀行及各大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部門和海外分支機構。隨著融資租賃行業的興起,加之融資租賃基于自身對物權的控制、靈活的交易結構適配性等,在我國石油機械、海工平臺出口融資支持中已經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這一優勢正在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甚至有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融資結構的便利性和風險控制的需要,也轉而借道融資租賃公司來為終端客戶提供融資服務。
融資租賃手段可以有效實現產能轉移。我國在水泥、玻璃、光伏及海工裝備、紡織加工等行業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大國。在業務實踐當中,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通過融資租賃獲得融資的模式,將國內的產能轉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或支持在國外直接投資企業的融資需求。具體的結構方式一般是由境內公司直接申請租賃融資,將資金直接投資海外。或者采取由境外子公司申請融資租賃支持,同時由國內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提供增信的融資方式等。
融資租賃還可以為跨境并購提供融資支持。國際上一些有良好現金流的建成項目,比如格魯吉亞的燃氣熱電站、哈沙克斯坦的加油加氣站等項目,在中資企業進行跨境并購當中,融資租賃方式可以通過發電機組和設備租賃的形式,完成融資結構設計和產權轉移,從而實現國際并購的目的。與國際銀行并購貸款相比較而言,從功能上殊途同歸,更重要的是,融資租賃方式還表現出一些獨到的優勢:比如,融資租賃公司決策鏈條短,從而為并購投標爭取到寶貴的效率優勢;融資租賃結構靈活,還款節奏與項目產生的現金流匹配度更高;融資租賃可以將股權同資產的物權分離操作,更容易實現跨境融資的風險控制和稅務安排等等。
除此以外,融資租賃對中國企業在外建成的,或是并購而來的重資產企業,如在香港的航空公司、越南的紡織企業、在印尼的光伏電站項目等日常經營過程中的融資需求,也可以通過高度客戶化匹配的融資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的優選融資支持方式。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一、國內融資租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1、來自融資租賃行業內部的競爭與日俱增
過去十年中間中國融資租賃取得了長足發展。在2006年末,全國僅有融資租賃公司80家,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80億元,代表融資租賃方式在設備資金來源中所占比重的指標——“融資租賃滲透率”約為1%;據最新統計,到2016年9月末,全國擁有融資租賃公司則超過6300家,合同余額約5萬億元,租賃滲透率約6%。
毋庸諱言,最新證據顯示,行業競爭加劇已使得我國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增速正在放緩。2016年盡管融資租賃企業數量增速驚人,以平均每月300家的速度增加,到9月末較2015年底的4500家增長了超過40%,但業務量并沒有同幅度增長,合同余額較2015年底增長僅約12%,業務量增速明顯低于企業數量增速,同時每家公司的平均業務量下降。
融資租賃行業準入門檻相對其它持牌金融機構較低,來自境內外金融背景和實業背景乃至貿易背景的實力機構紛紛參與期間,融資租賃行業參與者以高速增長,導致行業內部競爭白熱化。當然,由于融資租賃行業同時具有高資本消耗的特點,眾多參與者當中,活躍程度較高、且業務深度和廣度兼具的租賃公司占比僅在20%之內,也就是說約有1000家租賃公司業務活躍,即便如此,這一數字相比較其它類別的金融機構,比如信托公司和財務公司,仍然相當可觀。
2、“供給側改革”使制造業壓力向融資租賃業傳導
融資租賃具有貼近實體經濟的屬性。在融資租賃業務結構的搭建中,一般都要依托有形設備動產,或是設施等不動產,從而引導融資進入實體經濟,可以有效防止金融空轉。這一特質,正好契合了國家對金融業提出的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正因如此,從國家政策層面,近幾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融資租賃發展的政策和安排,比如具有標志意義的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8月31日發布的《關于加快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8號)等文件。
為了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我國實施“供給側改革”,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促使資源的優化配置,融資租賃行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從“降產能”的一側來看,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近年來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大,虧損面高達80%,共同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環保壓力大、科技增加值低,是國家要“壓”和“降”的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的重點領域;而同時,這些行業也是重資產密集行業,是融資租賃深度介入行業,受“壓”受“降”企業承受的壓力直接傳導到了融資租賃行業。另一方面,從國家鼓勵發展的“互聯網+”等代表服務轉型的新興主導產業來看,又恰恰是“輕資產”型為主導,并不是融資租賃所容易介入的領域。
3、“流動性充裕”與“資產荒”夾擊融資租賃
特別是我國經濟當前處于“三期疊加”特殊階段,經濟結構轉型與投資增速下降,不僅使存量設備集中度高的行業和企業面臨“供給側”改革下的生存考驗,同期新增設備投資也要面對增速放緩的嚴峻局面。
全球范圍應對經濟不景氣的量化寬松,加上我國在1990年以來25年間(除1993年以外)長期順差,到2016年6月末積累了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內廣義貨幣M2增速在過去25年間,一直介于11.6-37.3%之間(而同期GDP增速在3.8-14.2%之間),據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底國內M2總量達151.9萬億。國內流動性過度充裕,資金市場與資本市場對資產高度渴求,進入一個優質資產的“資產荒”時期。
原本由銀行信貸資金主導的債權市場空前活躍,資金來源和融資管道極大豐富和活躍,涵蓋了包括信托、資產管理計劃、公募與私募基金、融資租賃、企業債、融資性票據、資產證券化等廣泛的參與機構和林林總總的融資方式。資本市場也通過“明股實債”、“可轉債股權”等結構化債務性安排借道債權市場。所有各種,債權借貸市場競爭白熱化,來自融資租賃市場自身的因素和來自替代資金市場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融資租賃競爭更趨激烈化。
當然充裕的流動性供給對融資租賃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總體來看,給融資租賃行業從負債端帶來便宜資金的同時,更主要的是使得融資租賃的替代性融資產品供應旺盛,對優質融資項目的爭奪更為激烈。這一點,從融資租賃的凈利差不斷收窄可見端倪。
二、融資租賃自身特點適合“走出去”
現代融資租賃本來就是個舶來品。它發端于二戰以后的西方重建,設備制造公司為了擴大銷售和占領市場,對設備采購資金匱乏的客戶采用了融物代替融資的安排,現代融資租賃由此產生。它豐富了自古以來“出租房屋”式的傳統意義的租賃概念,將租賃區分為融資性租賃和經營性租賃,使其含義更為廣泛。從融資租賃自身的特點來看,具備有一些適合跨境開展業務的優勢與特點:
1、通過物權控制跨境風險
融資租賃公司在向客戶融物時,保有租賃物的產權,這一點,和銀行貸款有本質性的區別,銀行貸款即便設定了抵押權或質押權,通常都界定為第三方權利。在一旦出險的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直接取回租賃物,無須通過法院申請判決。而且“物權”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接受和受到保護。
2、融資租賃有利于優化跨境稅務安排
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加速折舊來降低當期稅務負擔,同時,還可以結合全球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稅務政策,在各地注冊SPV公司,來持有租賃物,接受分紅,合理規避高稅率,和減低經營期現金流出。這一點,在飛機租賃市場、船舶租賃市場最為多見,我們可以注意到,愛爾蘭成為傳統的飛機租賃SPV集聚地,而香港和新加坡則成為船舶租賃SPV的集聚地,此外,新加坡和近年興起的我國天津東疆保稅區也在加入飛機租賃行業競爭。我國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并在全國多地推廣,融資租賃企業都紛紛成為各地自貿區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之一。
3、融資租賃可以靈活實現設備的跨境轉讓
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轉讓持有租賃物的離岸公司股權,省去直接轉讓租賃物實物的麻煩和降低成本,使得租賃物在不同國家的投資人之間進行便利化轉讓交易。
三、“一帶一路”引領融資租賃出海
1、中國制造“走出去”為融資租賃出海做了客戶準備
根據我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超過14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3%,超過同期吸收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截至2015年底,中國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外設立了3萬家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即存量投資達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4.37萬億美元。
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的51個國家在2016年前三季度,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0億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老撾、俄羅斯等國家地區。對外承包工程方面,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4100余份,新簽合同額超過700億美元,同比增長26.1%。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和“一帶一路”投資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客戶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工業基礎尚不發達的 “一帶一路”相關各國,為融資租賃行業的出海奠定了客戶基礎。
2、跨境租賃實踐助力“一帶一路”
融資租賃手段在幫助“中國制造”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市場過程中有促進銷售的功能。在國際市場中,我國首先是個制造大國,同時,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巨額快速積累,我國已經成長為一個融資資本大國。從業務實踐來看,利用融資資本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帶動制造業產品出口,特別是資本密集型的高端裝備、船舶、海工平臺等。傳統上,我國支持出口融資的信貸機構依靠進出口銀行及各大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部門和海外分支機構。隨著融資租賃行業的興起,加之融資租賃基于自身對物權的控制、靈活的交易結構適配性等,在我國石油機械、海工平臺出口融資支持中已經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這一優勢正在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甚至有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融資結構的便利性和風險控制的需要,也轉而借道融資租賃公司來為終端客戶提供融資服務。
融資租賃手段可以有效實現產能轉移。我國在水泥、玻璃、光伏及海工裝備、紡織加工等行業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大國。在業務實踐當中,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通過融資租賃獲得融資的模式,將國內的產能轉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或支持在國外直接投資企業的融資需求。具體的結構方式一般是由境內公司直接申請租賃融資,將資金直接投資海外。或者采取由境外子公司申請融資租賃支持,同時由國內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提供增信的融資方式等。
融資租賃還可以為跨境并購提供融資支持。國際上一些有良好現金流的建成項目,比如格魯吉亞的燃氣熱電站、哈沙克斯坦的加油加氣站等項目,在中資企業進行跨境并購當中,融資租賃方式可以通過發電機組和設備租賃的形式,完成融資結構設計和產權轉移,從而實現國際并購的目的。與國際銀行并購貸款相比較而言,從功能上殊途同歸,更重要的是,融資租賃方式還表現出一些獨到的優勢:比如,融資租賃公司決策鏈條短,從而為并購投標爭取到寶貴的效率優勢;融資租賃結構靈活,還款節奏與項目產生的現金流匹配度更高;融資租賃可以將股權同資產的物權分離操作,更容易實現跨境融資的風險控制和稅務安排等等。
除此以外,融資租賃對中國企業在外建成的,或是并購而來的重資產企業,如在香港的航空公司、越南的紡織企業、在印尼的光伏電站項目等日常經營過程中的融資需求,也可以通過高度客戶化匹配的融資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的優選融資支持方式。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上一篇:融資租賃雙方均可解約的情形
下一篇:分時租賃:探索綠色出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