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租賃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一、 中國金融租賃業存在的問題
中國金融租賃的曲折發展歷程既有來自外部環境的原因,如信用環境較差、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也有其自身融資渠道狹窄、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較弱等原因。
1、 外部原因
從外部原因上看,金融租賃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社會信用、監管制度與法律制度三個方面。
(1) 社會信用意識和制度基礎薄弱
20世紀90年代,在緊縮銀根的宏觀政策背景下,企業違約現象較為普遍。征信體系不完善加之地方政府為本地企業違約提供保護,制約了金融租賃業的發展。
(2) 存在多頭監管下的競爭和套利
不同種類的租賃公司分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審批管理,而各主管部門從不同的角度來規定解釋租賃公司的行為準則,帶有強烈的部門局限性,而具有傾向性的扶持政策使整個租賃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
(3) 法律制度不健全,企業維權成本高
從法律上看,首先,混淆融資租賃與貸款行為,認為租賃公司是企業,企業之間不能相互借貸,因此租賃合同屬于非法;其次,對租賃公司享有的物件所有權保護不力。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屬模糊不清,在承租企業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過程中,租賃物常被用作償還債權,出租企業維權難度大、成本高。
2、 內部原因
從內部原因上看,金融租賃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融資渠道、風險管理、不當關聯交易與盈利模式簡單四個方面。
(1) 資金實力不足,融渠道狹窄
商業銀行在金融租賃公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僅提供了廣泛的資金來源,還能有效降低租賃公司的資金成本。20世紀80年代末,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逐步從金融租賃業退出,金融租賃公司的主要資金渠道銀行貸款和股本金受到抑制,難以獲得融資,后續資金難以為繼,流動性風險凸顯。
(2) 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薄弱
在行政擔保的背景下,租賃公司缺乏信用風險管理意識,行政扶持色彩濃厚。另一方面,企業自身風險管理能力薄弱,當時的金融租賃公司普遍缺乏完善的治理結構,多數公司未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租賃項目的決策無需前期風險評估,也沒有后期項目跟蹤的意識和機制。
(3) 控股東通過不當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
金融租賃公司為規避業務風險,盡可能與關系密切的股東或其他關聯方開展業務,造成風險過度集中。另一方面,少數租賃公司被個別企業股東控制,成為大股東的融資工具,引發較大的特定風險。
(4) 盈利模式簡單,議價能力不強
金融租賃公司盈利模式簡單,議價能力不強得益于業務規模的高速擴張,金融租賃公司近年來實現利潤快速增長。金融租賃公司的盈利模式基本相同,即主要依靠融資租賃的利差和手續費收入。目前,金融租賃公司定價機制基本參照貸款利率,業務集中在電力、鋼鐵、基礎設施等傳統行業,客戶以大中型為主,租賃公司議價能力不強,加之資金成本高于銀行,盈利能力與銀行信貸相比沒有太多優勢。

從收入結構上看,目前金融租賃公司的收入以利息收入為主,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為輔。近年來,隨著金融租賃行業的轉型升級,金融租賃公司的非利息收入逐步上升,目前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為40%,高于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占比。
二、 中國金融租賃業改進的方向
(1) 充實長期資金,拓寬融渠道
對于短期資金,金融租賃公司依托母銀行背景,通過母行與他行之間交叉授信的方式,能從其他非股東銀行獲得穩定的低息貸款,有利于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大;而對于長期資金,金融租賃公司渠道匱乏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主要是受到《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關于吸收銀行股東存款的限制以及金融債發行資格受限以及審批流程繁瑣的制約。因此,銀行風險控制與金融租賃公司長期資金來源穩定之間的權衡需要進一步協調,同時,金融租賃公司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也是充實資金來源的重要途徑。
(2) 開拓創新業務,擴大應用領域
中國金融租賃以售后回租和直接租賃業務為主,相對國外而言較為單一,轉租賃、杠桿租賃等新型租賃業務在部分公司尚在探索中,業務比重不大;發展新型租賃業務形式是中國金融租賃發展的必然方向。
隨著經營實力的不斷增強,金融租賃公司加大了產品和業務創新力度,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一是經營性租賃業務取得進展;二是境內SPV業務模式日趨成熟;三是業務向國外拓展;四是開拓面向小微企業和個人等終端用戶的工程機械廠商直租模式及聯合租賃模式,強化金融租賃公司的盈利能力,培育金融租賃公司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模式。
(3)完善公司治理,優化內部控制
目前,金融租賃公司大都參照銀行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初步搭建了較為健全的公司治理架構,“三會一層”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履行職責,并在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優化公司內部控制和業務流程。
(4) 強化風險 管理,確保穩健運行
對于內部控制風險,金融租賃公司的公司治理架構已較為完善,但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業務流程有待改善。對于法律風險,金融租賃公司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租賃物所有權的確權上。金融租賃業務開展期間,出租人僅享有合同上的所有權,但實際上不占有和使用租賃物,放棄了所有權中與租賃物使用價值有關的一切功能,成為一種名義上的所有權。因此,需要以一定的公示方式披露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狀況,降低交易風險。
(5) 立足融資本質,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租賃具有“融資”向“融物”轉換的特色功能,通過經營性租賃資產在出租人資產負債表內而非租賃人資產負債表內核算的作用,依托自身加杠桿為實體經濟提供生產資料,實現助力企業降杠桿的效果。既能通過設備租賃為航空、航運等重資產企業提供輕資產運營、保持適度杠桿率的有效手段,也可以通過售后回租,為經濟下行期“縮表”壓力較大的企業提供保持生產能力、進行產能置換、降低財務杠桿的途徑。伴隨著融資杠桿的轉換,金融租賃可作為實體經濟的杠桿向金融機構轉移的渠道,有利于充分發揮金融部門經營風險、管理風險的專業優勢。
金融租賃公司要立足融資租賃本質,規范開展售后回租業務,完善租賃物選擇標準,增強租賃物管理能力。應充分利用租賃資產在出租人的資產負債表內核算、政府財稅支持、提升經營效率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實體企業需求,積極開展金融租賃業務,幫助承租企業降低資產負債率,突出對接生產端的行業優勢,盤活沉淀資產,助力企業升級轉型。
回顧中國金融租賃的發展歷程,借鑒發達國家金融租賃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金融租賃業的轉型發展,需要從資金來源、業務拓展、風險管理、資產流動性等方面進行整合創新,更好地發揮金融租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盤活中小企業資產融資、降低企業杠桿率水平等功能,在實現自身盈利轉型的同時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本文來源:租賃視界,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一文讀懂售后回租交易模式(優勢、局限、建議、涉稅問題)
下一篇:“兩頭騙”汽車租賃案例裁判觀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