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百強縣排行榜
7月13日,工信部所屬的賽迪智庫最新發布了2017中國縣域經濟100強。作為國內最權威的縣域經濟研究機構之一,該排行榜對了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7中國縣域經濟100強



對此次榜單進行了詳細分析,可以發現一些新特征。
1、各區域縣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東部地區占據百強縣的76席,僅蘇浙魯就有66個,其中江蘇省蘇州市的4市、南通市的3市2縣,浙江省嘉興市的3市2縣、寧波市的2市2縣,山東省青島市的4市等全線上榜。而廣東、遼寧、安徽、江西、陜西、四川、云南、新疆等省區均僅有1縣入榜,黑龍江、吉林、山西、青海、甘肅、寧夏、廣西、貴州、西藏等省(自治區)的縣域則無緣百強榜。
2、在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帶動下,中西部一些縣市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正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如湖北省仙桃市以發展開放型經濟為著力點,搶抓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歷史機遇,大力開展對臺招商,不斷探索與臺商合作和服務臺商的新途徑,形成了臺資企業扎堆集聚的“仙桃現象”;云南省安寧市牢牢把握滇中新區核心區、“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雙重機遇,筑牢“四根柱子”、激活“三大引擎”,形成了在滇中有絕對優勢、西部有錯位優勢、南亞東南亞有先發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3、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百強縣增長動力逐漸從資源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綠色驅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縣域名片也在悄然改變。
如“煤城”山東省龍口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攻關突破鋁材料高端環節和核心技術,從“全國煤炭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為“國家級鋁及鋁合金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鶴鄉”江蘇省射陽縣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既推動產業生態化,又推動生態產業化,從“天下糧倉生態射陽”向“沿海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的典范”升級。
在政策解讀、數據分析、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賽迪還對縣域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
1、兩個轉移成為縣域產業發展新動力。
一是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土地要素成本價格的上漲,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已不得不向外遷移,產業“西飛”趨勢日益明顯。二是中心城市制造業向周邊轉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趨于飽和,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頻發,產業由中心城市向縣域逐步輻射擴張成為一種新態勢。
2、三個階段指明縣域產業發展新方向。
第一階段是以鄉鎮工業為主要內容的點狀經濟,表現為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式的“散、小、亂”布局。第二階段是以園區工業為主的塊狀經濟。產業發展從分散式布局向工業園區化、農業基地化、城鎮集中化轉變。第三階段是融入都市圈或城市群的網狀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突破地方區域分割、市場分割的藩籬,與區域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形成密切的資金、人才、科技和信息資源的產業鏈和創新鏈。
3、四新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面對成本上升、市場縮量的壓力和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不少發達縣域積極培育新經濟,探索新路徑,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領域表現活躍。
基于此,縣域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一是加快創新驅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二是優化產業體系,提升縣域競爭優勢;三是踐行綠色理念,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四是鼓勵公私合作,創新PPP應用模式;五是融入城市群,促進跨區域協同協作。
本文來源:招商引資內參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專業解析:杠桿租賃中出租人的作用
下一篇:解讀《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租賃業的影響